搭建EOD三层结构,全过程推动产城融合

原创:泛华观点 2023-03-23

在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好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落实到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新基建重大战略部署,数字化将重新定义城市的产业和空间形态,也给生态治理建设带来新思维。

站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项目思维看待EOD模式,其不仅一是生态治理和关联产业融合的项目开发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生态导向的区域发展方法论: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资产,通过生态资源产品化、生态功能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等“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过程,实现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区域绿色发展。再依托生态的持续向好,促进产业生态引入、多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人才、人口的虹吸效应。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化,实现数字化和EOD模式深度融合,构建起区域绿色转型、智慧化升级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协调发展。

搭建1.png

01
泛华EOD模式核心内涵

泛华EOD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生态环境和产业化一体化的思维,统筹推进生态和经济发展。通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基底,并把生态理念融入到区域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运营的全过程,融入到片区开发、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小镇、县域、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域境,并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区域视角重新形成新的全要素生态集聚,打造全要素智慧产业示范区,构建生态导向型的高级经济形态。

泛华EOD模式包括以下两个维度:一是生态导向的区域绿色发展模式。EOD模式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构建,重新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资产,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生态系统价值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通过“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过程,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从生态环境中获取“生态红利”,最终形成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二是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形态。实现从传统 “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到非线性的和循环的生产模式,并通过人类生活形态、自然环境、物质世界关系的系统化重组再造。

搭建2.png

02 
泛华EOD模式的理念探索

泛华认为,EOD模式是一条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从而带动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在区域发展中,生态既是资源、是基础也是资产,区域发展应围绕自身在特色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特色,积极构建EOD模式。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海绵城市、生态水网、绿色能源系统等重塑区域生态基底和生态系统,并按照集约化的理念,进行土地综合利用、基础设施改造,营造绿色发展空间,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

以EOD模式为手段,重新构建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生态资源产品化、生态功能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助力生态环境形成新产业发展的沃土。再通过资源导入、产业培育和要素聚集,从而激活地方经济,促进经济、生态、产业协调持续发展,真正打通绿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区域绿色发展。

通过EOD模式创新,科学统筹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城经济”和“市经济”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产业育城平台,为地方的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和智慧引领贯穿区域全过程,形成智慧规划、智慧建设、智慧生态治理和智慧管理的全要素智慧城市,实现区域全过程的生态化、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搭建3.png

03
搭建EOD三层结构
全过程推动产城融合

泛华认为,EOD模式的发展应按照生态环境和产业化一体化的思维,跳出EOD看EOD,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强化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进而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城镇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协调发展。为此,泛华将EOD模式分为三层结构,从“生态治理——价值转化——区域发展”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实现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的有效结合与相互促进,构建起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生态导向的产城融合新模式。

(一)EOD1.0——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塑造区域生态基底

围绕EOD项目申报入库和贷款下放的审核要求,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要确保生态整治的优先性。围绕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微生物生态工程、水体生态工程、废弃物利用生态工程、土壤恢复生态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人居环境生态工程等工程技术,对生态进行修复和环境保护。并结合生物群落学、自然地理系统、生态功能构建、环境艺术等生态学和工程技术,通过综合治理修复,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格局,打好生态产业化发展基础,厚植“绿色家底”、筑牢“绿色屏障”,为发展“绿色经济”奠定基础。

(二)EOD2.0——构建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

依托EOD1.0的生态整治与修复,逐步完成生态系统构建,筑起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进而依托生态优势,将绿色资源变为市场接受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并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品价值增值。通过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育,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例如,通过改善区域的人居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土地溢价,从而获得生态红利。

生态产品市场化。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通过市场盘活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实现生态资产增值。

生态资源融合发展。基于各区域的“生态位”优势,整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将生态资源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实现生态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推动生态产业化方面积极导入和孵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逐步推动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

(三)EOD3.0——创新产业育城模式,重塑区域发展新动能

通过EOD开发模式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推动,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良好基底,再依托城市产业育城平台(IEOP),开展绿色创新的产业育城模式,助力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挖掘内生动力、绿色发展总基调,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中,重塑区域发展新动能。

一是集聚新经济要素。数字经济时代,区域发展从依靠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式开始向范围经济转变,并向生产力全要素深度渗透,需要将产业、数字、人才、科创、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集聚导入创新产业要素,提升区域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孵化落地,创新“产业育城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产业育城平台,链接创新要素,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要素本地配置,构建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

二是释放数字经济动力。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用数字经济的思维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以产育城、产城融合。依托产业生态化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赋能、引领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通过三层产业结构的EOD模式构建,与数字经济驱动下的产业重构,依托泛华产业育城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跨边界虚拟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空间载体”,进一步实现产业聚集,打造区域创新的“热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