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中国公路》2023年第9期
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 文 泛华集团
交通运输部在2021年《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以农村公路为依托,探索支持“路衍经济”发展路径的相关意见。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农村公路扩投资稳就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中提出,扩大农村公路有效投资,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实施“四好农村路”五大工程等,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从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理、作用影响、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梳理农村公路路衍经济的发展路径与范式。
发展“路衍经济”的构想,最早由甘肃省交通集团于2019年提出,指出依托公路交通点对沿线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而衍生出新的经济业态。与农村公路“路衍经济”相似的国外案例经验,可参见日本的“道路驿站(道の駅)”系统建设,该系统采取各种举措与当地的农业、旅游业、福利、防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逐步发展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
01 理论机理
我国农村公路在建设之初,大多数仅考虑单纯的道路通行功能,公路及其沿线的空间资源得不到合理发展和充分利用,甚至有闲置现象,这一“存量资源”有着较大的再发展潜力。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应充分利用这些存量空间资源,引入“增量”投资,以路衍经济的“增量崛起”驱动乡村经济的“存量变革”,促进乡村空间再优化、人才资金再分配、乡村产业的再集聚与再发展。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在新经济行业中最为普遍,它是指随着在网用户数量的增加,所有用户都从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整个网络系统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诸如:电话、网络购物等)。由农村公路网衍生而来的农村公路路衍经济,也具有这一特征。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是将农村的农业、加工业、生产与生活性服务业中彼此关联的经济主体,依附于农村公路及其路衍设施得以有机组织与创新集聚,形成一个生产、供给、流通、交易、消费有效链接的网络平台;这一系统随着参与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增多,以及自身扩展增容而更具有价值,各参与主体也随之获得额外的“网络外部性”收益。例如:土地价值的增加、信息交流的畅通、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效用提高、农产品流通的便捷、商品交易成本的降低等。
“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农村公路及其沿线的路衍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先行资本,作为全面乡村振兴和城乡经济循环发展的建设投资,需得到合理而充分的投入与积累。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可视作为“乡村生态系统”引入一个物质代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再生型廊道”。它一方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有序流动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另一方面为乡村生态系统的演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廊道引导”作用。也可视作对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构,或者循环再生。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而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理论,也是构建和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的目标。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模式可作为有效途径之一,起到有效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02 作用影响
目前我国正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改造农村路网的同时,与沿线资源、产业、景区景点协同规划建设,让公路围绕产业建设、产业围绕公路发展,逐步形成交通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随着农村公路网及其路衍经济规模的扩展增容,将逐步形成旅游驿站、生活服务点、公共设施网点、物流节点、交易平台等网络化布局的“新空间、新业态”,为城乡间的经济要素流动,提供网络化的交易流通平台。
路衍经济的投资标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涉及土地利用、技术推广、产品经营、物流贸易的重要服务领域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等重要固定资产。政府投资乡村路衍经济领域,将补充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滞后短板,有力的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可经营设施,也必将获得可持续的综合经济收益回报。
此外,开发路衍经济所形成的“新空间、新业态”中,资金、技术、市场等发展要素来自于城市资本方引入,而土地、劳动力、生态环境、农业产品等要素则更多的来自于乡村资源。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社会资本的催化作用,城乡联手、政企合作开发,会成为各方主体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总体而言,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是以“交通+产业”模式构建乡村发展新网络、新空间、新功能,形成有利于城乡各类发展要素集聚、流通、融合的综合性发展平台,通过发展高质量的农村交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与城乡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跨入新台阶,这是探索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须注意的是路衍设施的开发建设应与公路规划、城乡规划相匹配相协调,避免不利影响。若只顾开发路衍设施,而未统筹设施规模、道路规划建设、比邻设施情况、总体用地规划等内容,既会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土地利用价值,也不利于路衍设施的高效利用。路衍经济不是马路经济,路衍设施不是沿着马路的建设与经营,须与总体性规划的相协调。它是项目层面的规划与建设,应与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发展规划、控制性规划相适应。
03 实施路径
融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公路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开发与建设运营。统筹路网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生态保护、供水供气、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电网升级、清洁能源、村容村貌、广电通信、数字乡村”等乡村各类建设领域,发挥协同机制、共建共享;在工程选线选址、技术改造提升、场地集约利用、项目综合开发等方面,实现统筹开发、一体化建设。
强化物流体系功能
在公路沿线布局和建设乡村物流基础设施,提升物流网络覆盖率、拓展服务功能,构建连接县城、覆盖乡镇及村庄的三级农村物流体系。
建设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站。在乡、村两级网络中,通过引入油气供应、邮政物流体系,以及客运快件、电商快递、冷链物流、货运班车等多种形式的物流服务主体,形成畅通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通道与农村物流体系。
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在鲜活、特色的农产品产区,结合花木、果蔬、水产、冻品等农产品销量和物流集散情况,布局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产地移动式冷库等设施网点,形成具备物流集散、低温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设施体系。
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快进慢游”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旅游驿站等旅游交通设施。
加强旅游风景道建设。连接各类乡村旅游资源,统筹考虑交通、游憩、娱乐、购物等开发内容,将入口服务区、服务停靠点、道路绿化、沿线观景台、艺术景墙、雕塑、标识指示牌等设施,与道路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突出旅游驿站功能。根据游线发展需要,在公路沿线增设汽车驿站、港湾式停车站点;在景区周边配套旅游停车场、旅游驿站、房车营地等旅游设施。实现旅游景区与旅游公路的畅通衔接,乡村旅游与风景道路的融合发展。
服务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发挥公路交通体系对“技术推广、产品加工、集散交易、农资流通”等各类产业环节的要素集聚和组织纽带作用,布局建设相关场站网点,用于支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综合性农技服务站,强化农技驻站服务。引进农业技术环节中的良种繁育、土壤及施肥、病虫害防治、优势产品种养殖、产地储藏,以及农机物资、农业经营、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里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为“三品一标”技术推广、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农技培训与劳务外包、产品监测溯源、高效种植收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重要的承载平台。
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车间,服务于产地初加工环节。因产施策、因地制宜的在产地设置分选、洗切、烘干、储藏、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装备和加工车间。面向反季节市场供应特点,设置产地保鲜贮藏库延长农产品供应时间;面向消费终端需求,拓展初加工范围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通过强化农产品供给的标准化体系、提高商品化率,实现农产品的梯次利用与减损增效。
建设产地交易市场,服务于优势农产品的产地集散交易。在产业规模位居区域前列、标准化强、商品化率高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产地交易市场。依托交通、物流、仓储、商品化处理优势,可与初加工车间统筹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综合型(区域/田头)产地交易市场,有利于批量集散本地农产品、畅通本地交易渠道,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
建设农机农资租赁社,服务于农机农具租赁与农资销售环节。建设农机具停车棚、农资仓库、农资配送中心等各类功能场地与设施,通过与大型农机具生产企业、农资销售企业、省市供销社系统的联合经营,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化肥、农药、种苗配送服务体系,以及各类耕种、养殖、工程机械的租赁流通网点。
连通乡村生活
通过畅通“客运站点设施、村庄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环境”网络节点、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新型服务业态,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加强乡村客运交通线及场站建设,实施多用合一模式的场站开发模式。一是提升客运交通线路通行能力,通过设置错车道、道路加宽、加强安全防范设施等,提升客运公路基础条件;二是优化客运场站功能,拓展物流配送、商贸、旅游等服务内容,推动场地共享、运力共用、信息融合,探索一站多能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三是通过合理开发港湾站、停靠站的站点周边用地,促进交通、商贸、治安、邮政、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集聚式发展。
加强(生活型)村庄主路、村内主路的沿线开发,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服务设施。通过对公路两侧的闲置土地、空心院落的再利用再开发,优化和提升村级商业、文化、公共管理服务与基础设施的网点站点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商业类的“乡村会客厅、乡村民宿、乡创工坊、乡村食堂、乡村超市”,二是文化类的“文化大礼堂、村史陈列馆、文化(图书)阅览室、”;三是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的“党建服务中心(村室、村委)、养老机构、托幼机构、社工机构、标准化卫生室、村民议事厅”,四是基础设施类的“公共停车场(带)、车辆(电器、农机)维修点、工程材料供应站、资源回收站、环卫保洁站”以及“农村供销社”综合服务站点等。
整治(交通型)穿村公路交通环境,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清除遮挡物、扩大路口面积、拓展可视范围,设置减速装置、实施信号控制、加强警示装备,以及采取封闭路口、合并相邻路口,开辟拐角街头绿地、设置隔离墙等工程防范措施,消除穿村公路的通行安全隐患。对于无法消除隐患的大流量通行路段,可采取路线迁移、居民点搬迁等措施。应在村内择址建设农民公寓、妥善安置搬迁农户,这对腾退闲置土地、空心院、废旧宅基地,高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04 保障措施
规划统筹 明确主体
建立规划协调机制,理顺项目孵化与实施流程;提出路衍经济引领下“交通先行”的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在县域范围内研究“战略定位、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各类规划的上位要求,明确项目实施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设立开发建设平台公司、并主导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数字乡村 智慧管理
路衍经济系统(尤其是路衍设施)的管理,需要融入数字乡村管理体系。针对路衍经济领域下形成的固定资产,应重点依托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设立县乡两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农村公路网、电网、水网、环卫、通信、安防、环测、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村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
多元融资 资产运营
在投融资方面,统筹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加强固定资产投融资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政府平台公司、国有企业在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投资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探索路衍经济的资产证券化途径、完善社会资本进入退出机制;细化路衍设施功能与规模配置,便于资产的经营、转让与流通。
在资产管理方面,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废弃地、空闲地、保证项目用地供给;通过多种合作途径与制度创新,明确“经营性建设用地、低效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与收益保障。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护的同步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产权管理制度、“集体资产”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三资”管理数字化改革;加强和维护集体经济成员权益,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